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知识 > 正文

房颤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小结,房颤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小结范文

cysgjj 发布于2024-07-26 15:34:36 健康知识 42 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房颤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小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房颤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小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病房来了一位房颤患者,应该怎么测量脉搏?
  2. 出血风险高的房颤病人如何预防中风?
  3. 冠心病合并房颤,最大的危害都是血栓,吃的抗栓药一样吗?

病房来了一位房颤患者,应该怎么测量脉搏?

我们都知道平常计算心率时我们都数下脉搏就好了。但是对于房颤病人时,脉搏可以反应病人的心率吗?如何准确的计算患者心率?下面我们就一一讲解。

分享健康知识,提高生活质量,从现在开始。

房颤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小结,房颤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小结范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什么是房颤?

房颤又称心房颤动、心房纤颤。是常见的持续性的心律失常。它的主要表现为心跳的绝对不规则(心脏乱跳,没有规律,心率可高达300~600次/分钟),脉搏数小于心率,听诊心音强弱不等。房颤与风湿性心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衰关系密切,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可增加。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卒中

房颤时脉搏与心率的关系?

房颤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小结,房颤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小结范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房颤时患者心脏是乱跳的,心率快而不规则。心脏就如同发动机一样,将体内的血泵出到外周去,但是房颤时发动机出故障了,不能很好的把血泵出去,患者外周的血管就不会充盈,就没有脉搏形成,往往需要心脏跳动几次才能使血管充盈,才能形成一次脉搏,我们才可以摸到脉搏。那么,这时候患者的脉搏就远低于心率,如果对于一个房颤病人,我们数脉搏有90次,那么他的心率往往有200多次。所以对于房颤的病人,我们不能相信脉搏,一定要用听诊器去听心率,计数一分钟,这才是真实的心率。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心电图来判断患者的心率。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可靠首选方法这里再次强调,房颤病人不能数脉搏,一定要听心率或者心电图来监测,因为患者的心率远大于脉搏。切记切记。



总结

房颤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小结,房颤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小结范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房颤病人的脉搏小于心率,患者的心脏跳动的没有规律,我们一定要知道。以免闹老师叫你去数病人心率而你去数脉搏的笑话。

由于作者知识所限,所写难免存在有待商榷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本文由远离医生独家原创,欢迎点赞、回复、转载。

出血风险高的房颤病人如何预防中风

笔者接诊过一位老年房颤患者,有高血压、心衰、糖尿病等病史,根据评分有很高的脑梗塞风险,因为没有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导致大面积脑梗塞,遗憾地失去了生命。还有些房颤患者梗塞面积不大,却也留下失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后遗症。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是没有房颤常人的5~6倍,房颤中风致死致残率达到70%,有25%~30%缺血性卒中(脑梗塞)是房颤引起的。因此,高卒中风险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必不可少。

临床实践中,也见到有些房颤口服抗凝药患者,发生胃出血甚至是脑出血等并发症。

所以,对于房颤病人来说,抗凝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预防血栓形成,也可增加出血风险。因此,需要慎重权衡利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根据笔者临床实践,总结如下:

1、选用新型口服抗凝药

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能够降低70%脑卒中风险,但也容易受饮食、药物间相互影响,肝肾功能异常也影响药物代谢吸收。因此在服用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凝血功能,调整用药剂量,稍不留意就会导致出血。目前,临床上超过50%患者都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试验证明,新型口服抗凝药抗凝效果与华法林相近,出血风险却明显减少。服用过程中不需要监测凝血功能。

2、左心耳封堵

冠心病合并房颤,最大的危害都是血栓,吃的抗栓药一样吗?

冠心病已经是当今社会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而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同时,冠心病和房颤之间有很多共同的危险因素,比如说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和打呼噜,正因为这样,所以很多人都是冠心病和房颤两种疾病共同存在。

由于冠心病和房颤血栓形成机制不同,因此需要***用不同的抗栓治疗策略。房颤患者的血栓富含纤维蛋白,其成分类似于静脉血栓,因此中高危房颤患者需要口服华法林等抗凝药,目的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而冠心病患者一旦出现血栓***,其血栓性质往往是富含血小板,所以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这类抗血小板药物。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难点在于其血栓成分不同,治疗药物一个是抗凝药,一个是抗血小板药,这两种药物起得作用不同,不能相互取代。如果两个都同时吃,又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如何让正面的抗栓作用最有效,同时降低出血风险,就成了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治疗上的关键点。

在2018/2019年两年,关于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指南,国内外更新了不下5份,基本上共同的精神都是在强调:心内科医生要充分对这类患者进行危险评估,进行危险分层,充分平衡缺血和出血之间的风险,选择最佳的抗凝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治疗。基本上都是建议对于那些房颤并且放了支架的患者,最好是选择三联治疗方案3个月(两个抗血小板药+一个抗凝药),然后一个抗血小板药+一个抗凝药双联治疗至12个月,然后长期口服一个抗凝药。而对于那些出血风险高的这类患者,我们会建议三联治疗方案1个月(两个抗血小板药+一个抗凝药),然后一个抗血小板药+一个抗凝药双联治疗至6个月,然后口服抗凝药。

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不同的患者,张大夫的建议是大家一定要在又经验的心内科医生指导下使用这些药物,千万别自己调药,因为自己调这些药物很危险。

这个问题问的好,也是很多朋友在冠心病房颤用药上容易出现的一个重要误区,关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血栓预防药物应用,今天就来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

冠心病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而房颤又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问题,通常房颤的发病率大约在1~2%左右,但冠心病患者中,发生的房颤的比例则高达10~20%。因此,可以说,冠心病伴发房颤问题,是冠心病患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冠心病会导致心血管***的出现,而房颤导致的心率失常,则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出血等脑血管风险死亡***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对于冠心病合并房颤问题的朋友,在抗血栓的预防上,就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冠心病和房颤,同样是需要进行抗血栓的预防,但其预防的方向,使用的药物却是不一样的。冠心病有导致血栓的风险,其形成的血栓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从而导致[_a***_]的凝血反应,引起血小板的聚集而引起的血栓风险,冠心病形成的血栓含有大量的血小板;而房颤形成栓子,是因为心律失常导致血液在心房内形成涡流,最终形成类似静脉血栓的富含蛋白的栓子,这些栓子一旦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血管,就容易导致脑动脉血管的堵塞,形成心源性的缺血性脑卒中问题,因此,冠心病和房颤导致血栓的风险,从血栓的形成机制和血栓的主要成分来说,都是不一样的。

不一样的形成机制,不一样的血栓结构,当然对于血栓的预防也是不一样的,冠状动脉硬化形成的血栓预防,主要是通过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来进行二级预防,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药物,都是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这类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可以达到抵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从而能够有效的减少冠心病患者血栓性心血管***的发生几率,有的时候,对于冠心病患者,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血栓预防效果,常常需要服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一段时间的双抗治疗才能够更好的做好血栓的预防。

而对于房颤来说,大约有80%的房颤患者需要进行“抗凝”治疗,请注意,这类说的不是抗血小板治疗,而是抗凝治疗,这完全是不同的两类药物,抗凝治疗的常见药物有经典抗凝药物华法林,较新型的药物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利伐沙班等等。

因此,如果是冠心病合并房颤问题,很多时候就需要我们即进行抗血小板预防,也要进行抗凝治疗,而不管是抗血小板药物,还是抗凝治疗药物,其最大的用药风险,就是导致出血的风险,因此,冠心病合并房颤服用抗栓药物进行血栓预防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权衡达到合理用药做好急性心梗风险的预防和脑血栓的预防,同时有能够控制好出血的风险,在控制预防疾病的同时,使患者安全用药,达到最大的健康获益。

在实际临床上,冠心病合并房颤问题,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种情况,结合实际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各种各样的情况又不尽相同,因此,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用药方案,能够涵盖各种情况的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对于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种类的选择,服用时间的长短,出血风险如何预防,都是需要经过医生结合患者病情以及患者身体情况,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后给出方案的专业问题,因此,对于如何用药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就不详细说明了,但最终的目的是,既要做好冠心病、房颤问题导致血栓问题的风险预防,又要控制好患者的出血风险,这样的用药方案,才是最高境界的用药。

最后把上面谈到的内容为大家总结成3个要点——

1. 冠心病合并房颤问题患者,不管是急性心梗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都会增加,应当更加注意血栓的预防。

2. 冠心病的血栓预防应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房颤的血栓预防是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千万不要混淆。

3. 大多数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的同时服用,这种情况下,做好用药过程中的出血风险评估,在做好血栓预防的同时,也做好出血风险的预防,是最重要的。

冠心病与房颤都是心脏上的疾病,二者的病因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此很多人在患有冠心病的同时,还患有房颤,研究显示,我国有32.4%的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另有研究显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伴发房颤的比例约为19%,其中老年、病史长、伴有心衰和既往心肌梗死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房颤发病率更高。

虽然二者形成因素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在治疗用药上却是不同的。二者的最大危害都是血栓,但是吃的抗栓药是不同的。冠心病患者一般需要抗血小板治疗,常见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而房颤患者的血栓类似于静脉血栓,需要服用华法林等抗凝类药物。

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抗栓治疗,这个问题一直是临床上一个棘手的问题,诊治难点在于,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不能完全互相替代,而联合治疗却增加了患者的出血风险。

因此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治疗需要同时接受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如何平衡血栓和出血风险,选择最佳抗栓治疗策略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临床上应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单用 抗血小板药物,双联抗血小板疗法、口服抗凝药+阿司匹林、口服抗凝药+氯吡格雷、口服抗凝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口服抗栓治疗)等等,而经过全面的临床研究,为了避免各种出血风险,有以下选择用药方式:

一、对于稳定型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患者:

①一般单独使用抗血小板药或者单独使用抗凝药,在不增加出血基础上能够满足抗栓的疗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房颤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小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房颤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小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ww.dprpw.com/post/30145.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随机图文
    此处不必修改,程序自动调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