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科普 > 正文

医学科普文章放射,放射科科普文章

cysgjj 发布于2024-08-29 13:59:21 医学科普 45 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医学科普文章放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医学科普文章放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什么说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却是关键的一人?
  2. 美军贫铀穿甲弹到底有没有核辐射?
  3. 电荷是怎么来的?没有电荷的伽马光子为什么能变成带电荷的正反电子?
  4. 核电站爆炸后,人患癌而死,植物却为何“安然无恙”?

什么说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却是关键的一人?

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个发现放射性的人。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发现与双氧铀硫酸钾盐放在一起的感光底板被感光了,而这发生在被黑纸包裹的状态下。他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双氧铀硫酸钾盐具有某种辐射。紧接着,他又发现纯铀金属也能产生这种辐射,从而确认了天然放射性的发现。但贝克勒尔误认为这是某种特殊的荧光,也并没有继续研究下去。

贝克勒尔的发现引起了居里夫人的兴趣,居里夫人在钍元素的化合物中也发现了类似现象,其会自动发出射线、与铀射线相似,强度也相近。居里夫人意识到,这种现象绝不只是铀的特性,便命名为“放射性”。居里夫人在丈夫的帮助下,测量了能收集到的所有矿物,从而发现镭。

医学科普文章放射,放射科科普文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放射性物理单独的拿出来进行研究是20世纪的事情了,在这之前只是作为物理学中一个很小的一个分支进行研究的。

1895年,伦琴在实验室里偶然发现一块由亚铂氰化钡做成的荧光屏闪光了,那是一个漆黑的实验室,唯一的放电管也被黑纸包着,按照以前的的认识,荧光屏是不会发生闪光现象的。

图示:伦琴以及夫人的手
伦琴仔细观察后认为闪光现象并非偶然现象,唯一的解释就是放电管发出了一种穿透力很强的粒子,随后伦琴将这一结果发表了出来。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放射性现象。这一放射性其实是人工放射性。

医学科普文章放射,放射科科普文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图示:贝克勒尔

一年后的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天然放射性,同年,居里夫人(玛丽居里)看到贝克勒尔的论文后决心继续深入研究,并作为了她自己的以后的研究方向。

图示:居里夫妇

医学科普文章放射,放射科科普文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玛丽居里通过不懈的研究,随后又发现了钍,钋等放射性物质,分离出镭。

这样,连续坚持五年,1903年玛丽居里获得博士学位,同一年,由于居里夫妇在放射性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丈夫皮埃尔因为***去世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放射性研究,于1911年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为数不多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美军贫铀穿甲弹到底有没有核辐射?

美军在研制贫铀穿甲弹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辐射的问题,本身贫铀合金带有一定的辐射性,作为贫铀合金的主要材料是铀238,而铀238的半衰期长发4.5亿,所以平时的辐射量并不是特别高,而且在贫铀材料外,都是有一层防辐射衬层,所以在平时,贫铀穿甲弹的辐射不大,而且美军还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对于运输、储运、移动贫铀穿甲弹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这样就避免了辐射造成伤害。当然这是对于美军而言。

铀本身在地壳中有一定的含量,不过分布分散,所以辐射剂量不是很大,属于正常的自然辐射范围,没有什么危害

贫铀穿甲弹已经成了一个系列包括各种口径从30~120毫米各种口径都有,这些***都有比较好的防护衬层保护

要是成了这个样子,那么那层保护层也就没有了。

先下结论,贫铀穿甲弹肯定有核辐射。因为制造贫铀穿甲弹的主要材料就是贫铀,而所谓的贫铀也叫乏铀、贫化铀,是浓缩铀提纯过程中剩出来的“废料”部分,铀-235的含量比天然铀还要低,所以其主要成分仍然是铀-238,而在天然铀中,铀-238的含量大概占到了99.27%,铀-235的含量则是0.72%,除此之外,还有微量的铀-234,含量约为0.0055%,因此,一般把铀-235的含量低于0.72%的成为贫铀,如果美国国防部的标准来算的话,贫铀中铀-235的含量则是只有0.2%,其他的绝大部分都是铀-238。

▲贫铀弹头

而铀-234、铀-235和铀-238都属于放射性元素,是肯定会产生核辐射的,因为核辐射其实就是: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以粒子或者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的一种能量(射线)。而根据衰变本质的不同(原子核的衰变是很复杂的,比如β衰变又可以分β+衰变、β-衰变和电子捕获,这里不详细讨论),核辐射可以简单分为3种(不讨论中子辐射),分别是:

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对应的衰变类型分别是:

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但是,这只是简单的划分,帮助大家理解的,并不是说α衰变就只辐射出α射线,而是在实际的衰变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多种能量的释放,所以才说原子核的衰变是很复杂的。▲铀-238的衰变方程

而在这三种核辐射中,α射线的本质就是高速氦原子核,能量较低,穿透能力弱,连人体的表皮都穿透不了,因为α射线在人体组织内的射程只有几十微米(1微米=1/1000毫米),所以,别说是穿透人体的皮肤了,就是拿一张A4纸都能挡住α射线。

然后是β射线,β射线的穿透性比起α射线就要强多了,其本质是高速电子流,速度接近光速,穿透性要比α射线强不少,这玩意仅靠人体皮肤是挡不住的,需要几毫米后的铝板才能挡住β射线。

最后的γ射线,本质上则是频率极高、波长很短的电磁波,能量很高,穿透性很强,不管是人体还是铝板,是都当不住γ射线的,想要挡住γ射线,需要用到几厘米厚的铅板。

电荷是怎么来的?没有电荷的伽马光子为什么能变成带电荷的正反电子?

虽然人类仍不知道电荷是怎么来的。但也不能肯定高能r射线再变为正负电子对!这只是个别人对r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电磁辐射的一种不靠谱的解释方法。并未直接观测到是r射线变成了正负电子对!很可能是r射线使物质中的原子中的电子发生运动状态的突然改变而产生了特珠电磁辐射,根本不是r射线变成了正负电子对!目前物理学界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就是想像多于事实!错误的根源多为对光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错误认识!下文对此作了些探讨:


电荷是金属态氢离子自旋产生的“磁力矩”。

光子是金属态氢离子的“磁力矩”相互切割或切割地球磁场里的磁力线产生的能量——电磁波。

光子的传播离不开金属态氢离子,电磁波的能量使金属态氢离子的“磁力矩”产生“震荡”,光子则与电子同在。

(磁场里光速流动的物质转化为金属态氢离子,宇宙中的金属态氢离子是传播能量的介质。)


核电站爆炸后,人患癌而死,植物却为何“安然无恙”?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要弄明白,核辐射能致癌,致死的原因所在。,

所谓核辐射,主要危害在于其发出的各种高能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这三种射线,对应的是被高能所激发出来的原子核(氦核)、高速电子以及光子(高频电磁波)。

网上流传的,福岛核事故导致西红柿畸形,其实这跟福岛核事故无关,植物天然也会变异。

这几种射线各有各的特点,α射线虽然穿透力很差,一张纸甚至都能将它挡住,但是它的电离能力非常强;β射线和γ射线则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和能量,医学上的放射性治疗就是用的后两种射线。

穿透能力的比较

这些高能射线,简而言之,就是带着很高能量飞出来的各种粒子,挡在它们的传播路径上,就会受到这些高能粒子束的影响。具体影响是指,它们会将组成物质的分子进行电离,从而破坏物质的构成。

而就人体而言,它们会破坏人体的DNA等的分子结构,甚至原子层面产生破坏。这也是在人看不见辐射的情况下,会被辐射致死,或者致癌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你就知道,植物跟人体一样,也会受到核辐射的严重影响。只是它们属于植物,这种影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体现出来。所以给人产生一种植物“安然无恙”的错觉。

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之后,周围的森林也出现了大面积死亡的现象,这是最好的证明

好玩又有趣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本姑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医学科普文章放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医学科普文章放射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ww.dprpw.com/post/38611.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随机图文
    此处不必修改,程序自动调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