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科普 > 正文

医学科普知识科普心脏健康,心脏健康科普***

cysgjj 发布于2024-10-05 15:53:47 医学科普 40 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医学科普知识科普心脏健康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医学科普知识科普心脏健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心血管内科宣传文案?
  2. 医生说我是心血管病高危,或者说极高危险,什么意思?
  3. 为什么血管的血是乌黑的?
  4. 如何预防心脏猝死?
  5. 心脏植入支架能运动吗?

心血管内科宣传文案

积极宣传心血管内科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因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健康问题之一,而心血管内科是负责预防、诊断和治疗这种疾病的重要学科。
通过宣传心血管内科,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危害风险,并学习如何提高自身的预防措施。
同时,宣传心血管内科也可以推广先进的心血管医疗技术和设备,吸引更多的医学专业人才来从事这个领域研究和治疗工作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包括举办讲座发布科普文章、推广优秀医生医院等等。
只有通过全民的参与和关注,才能更好促进心血管内科的发展

医生说我是心血管病高危,或者说极高危险,什么意思?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病种,部分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其诊断通常会这样描述:高血压2级 高危组,高血压3级 很高危组等,诊断中的2级与3级指血压水平的高低,那么,高危组与很(极)高危组有什么意义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医学科普知识科普心脏健康,心脏健康科普视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高危、很(极)高危是心血管综合风险分层的两个层次。按照未来发生主要心血管***风险的高低,心血管综合风险分层主要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很)高危四个层次,分层越靠后,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的风险就越高。以高血压为例,血压长期升高,会导致系列心血管***的发生,如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血压水平越高,发生主要心血管***的风险就越高。但高血压患者,通常会合并有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血脂异常、血糖异常等,或靶器官损害,如左心室肥厚、颈动脉斑块、蛋白尿等,这些因素也会增加未来心血管***的风险,那么,此时如何判断未来心血管***风险究竟有多高呢?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来判断。

对于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水平的高低、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多少、是否出现靶器官损害、是否伴发临床疾病等,心血管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四个层次,其意义在于未来10年发生冠心病、脑卒中等主要心血管***的风险分别为<15%、15%-20%、20%-30%、≥30%,因此,高危或很高危的患者需提高警惕,合理治疗,控制危险因素,以降低未来心血管***的风险。除开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也可根据危险分层来判断,根据血脂水平的高低、有无高血压、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多少等,也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四个层次,对应未来发生心血管***的风险分别为<5%、5%-10%、≥10%,其中,极高危是指已经发生了心血管***的患者。

综上,高危、很(极)高危是心血管综合风险分层的最严重的两个层次。按照未来发生主要心血管***风险的高低,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主要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很)高危四个层次,分层越靠后,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的风险就越高。

医学科普知识科普心脏健康,心脏健康科普视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感谢大家的阅读

医学莘期待大家的关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识

注: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若侵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医学科普知识科普心脏健康,心脏健康科普视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血管的血是乌黑的?

科普科普 血都是红色的 只是分静脉血和动脉血

动脉血主要分布在体内 “隐藏”在肌肉下面 相对于皮肤 隐藏的更深

静脉血大多是隐藏在肌肉上面 在皮肤下一城 我们平时所说的“青经” 其实就是静脉血管 我们平时看到的 说血是乌黑色 估计题主看到是静脉血 青色或青紫色 就觉得血是乌黑的吧

这个说法错误。

你能看到的属于静脉血,正常呈红褐色。基本知识我说一下: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以心脏为中心,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大部分,也就是专业术语里讲的“大循环、小循环”。心脏又有四个腔室,分别叫做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体循环从左心室开始,由主动脉供给全身,经过脏器和远端毛细血管网,消耗红细胞携带的氧,,然后将新陈代谢产生的废弃物、血红蛋白以及其他物质汇总,进入静脉血管,然后回到右心房,体循环结束!所以静脉血不是鲜红色就是这个道理。肺循环就是静脉血液进入肺部,经过呼吸运动,释放二氧化碳等废物,吸进新鲜氧气,就变成了动脉血,经肺静脉进入心脏。(说明:肺静脉里是动脉血,肺动脉里是静脉血!

所以多了解一些医学常识会有好处,至少可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_a***_]!

我们体内的血液分为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血颜色偏红,静脉血颜色偏暗。静脉血是在我们体循环(大循环)的静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从右心室流到肺动脉中的血液。静脉血血液是含较多的代谢废物的血液,如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质,含氧量较动脉血低,所以看起来颜色并不是那么鲜红。

而且由于动脉血血管多比较深,体表我们看到的青色血管多为静脉血管,在青色血管的映衬下血液的颜色可能会更显得深一些。这也是正常的生理性现象,不是什么炎症,更不是什么喝水引起的。而且,血管炎症并不会造成血液颜色的改变,专家所说的“油腻”吃多了,也仅仅会造成血液中血脂含量的升高,要想把血液颜色吃油吃成乌黑色,这个实在有点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称为“动脉”的血管里面流动的就都是动脉血,在肺动脉中流动的就是静脉血。不过只要身体健康没有问题,那么都是正常的血液。

如何预防心脏猝死

想要预防心源性猝死,保护心脏健康,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必须要控制体重,防治糖尿病

研究表明,体重增加10%,冠心病危险增加38%;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增加86%。所以减肥对心脏健康非常重要!

而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比没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病率增加1倍!所以预防糖尿病以及控制糖尿病病情对于预防冠心病都有一定的作用


猝死是人类最严重、最可怕的疾病,其突发性、严重性、紧急性、恶性程度和后果都是其超过其他疾病的。而猝死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的伤痛也是极其严重的。

如何预防心脏猝死?

当下,年轻人猝死的案例时有发生,多数患者为心源性猝死,即因心脏病而导致猝死。年轻人往往自恃年轻,忽视对身体状况的检查,而长期不当的生活、作息习惯是导致猝死的关键诱因。预防猝死,还需从日常的生活方式入手。

1、健康生活,戒除不良习惯:猝死者多有长期不当的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长期高压紧张工作;饮食不当,长期摄入脂肪、高热量、高盐食物,暴饮暴食、饮食过饱;久坐不动,严重缺乏运动;常有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等。这也是为什么猝死多发于医生、程序员等职业人群身上,与其工作压力、长期熬夜等息息相关。

因此,预防猝死,首先应注意改善生活方式,注意养成好的作息习惯,切忌熬夜,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节制饮食,科学膳食,调整膳食结构,以低脂、低热、低盐为原则,多食蔬果、粗粮,少食动物性食物、油炸食物等;适度运动,养成好的运动习惯,坚持每天运动30min;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2、规避风险因素:高危人群应注意有针对性地规避猝死诱因,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三高患者等,如注意天气变化,切忌寒冷***;注意情绪波动,保持良好心态;切忌晨起剧烈运动;切忌过劳、过度用力等。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注意定期检查:年轻人也应注意定期体检,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威胁因素,第一时间就医诊治,尤其是高压职业者、长期伴有不当生活习惯者;三高患者、心脏病患者、肥胖者等属于猝死高危人群,应注意遵医嘱积极进行治疗,切忌随意停药减药,且需定期随访,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时,应立即去医院,及时治疗。

最近,浙江某医院一位27岁的医生因为心脏骤停突然猝死,实在令人感到惋惜。

这也反映出医生这个职业的艰辛。

这种疾病已经越来越年轻化了。即使是年轻人也不得不防啊。

从医学上讲,心脏骤停5分钟左右就会造成大脑的不可逆损害。

如何预防心脏猝死呢?

熬夜是年轻人导致心脏猝死的第一大杀手,即使工作再忙也要保持足够的睡眠。晚上睡眠不够,中午也要抽时间午休,哪怕十分钟也行。年轻时用身体换钱,老了用钱换身体,这样做只会得不偿失。

满足了嘴瘾,伤害了身体。暴饮暴食的习惯一定要改掉,平时注意清淡饮食、少盐少脂饮食,防止血管损伤。

吸烟的危害不用多说,不仅伤害血管,引发心脏猝死、各种慢性血管疾病,还是导致肺癌胃癌癌症原因

过度饮酒也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所有人都应限制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应超过25g,女性不应超过15 g,也就是白酒或葡萄酒(或米酒)或啤酒的量分别少于50ml、100ml和300ml

精神压力过大也会增加心脏猝死的危险,焦虑、抑郁等心理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不管生活多么艰辛,也要学会适当给自己减压。

心脏植入支架能运动吗?

当然可以运动,而且安全、科学、有效的运动才有助于疾病恢复,减少复发。

心脏支架植入时用了很大的大气压使支架与血管壁很好的贴合,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支架发生内皮化,也就是支架被血管内皮覆盖,支架与血管长在一起了,因此完全无需担心运动会导致支架移位或断裂等问题。

但是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运动锻炼还是有讲究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一定运动强度的锻炼才有助于心脏康复下面徐医生跟大家分享一下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如何安全、科学、有效的运动锻炼。

1.运动强度

这里有三个方法判断自己的运动锻炼是否达到一定的强度,且足够安全。

(1)靶心率:就是运动要达到的心率。计算方法是(220-年龄)×0.6-0.8,比如一位50岁的患者,靶心率就是(220-50)×0.6-0.8,也就是运动时心率达到102-136次/分钟。

(2)说话。运动过程中感觉轻微气短,可以讲话,但不能唱歌为度,这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

3)自我感觉。运动时略感用力的程度,运动后很舒服,不感觉乏力为准。

2. 运动时间


以步行为例。刚出院回家时,可以每次步行5分钟,每周三次,第二周开始把步行时间增加到10分钟,以后可以每周增加5分钟,直至达到每次30-40分钟的步行时间,加上运动前后的拉伸和放松活动,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每周运动锻炼3-5次。注意:运动时间达到以后再去增加运动强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医学科普知识科普心脏健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医学科普知识科普心脏健康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ww.dprpw.com/post/47546.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随机图文
    此处不必修改,程序自动调用!
最新留言